大力推动重庆历史文化街区活态发展
黄丹 戴王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有机体,其保护和活化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修复和景观改造。重庆作为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改造开发已步入存量更新的新时期。文化遗产需要与居民资源、社会网络产生连接,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因此,重庆在城市更新提升过程中,要顺应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发展,进而实现重庆城市空间品质的全面提升。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发展离不开“生活”。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发展追求的是人与文物、景观、老城相融共生,其保护更新要“既见物又见人”,以城为根、以民为本,让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有温度、有记忆、有感知。一是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双重需求出发,平衡好商业文化与生活文化的关系,在尊重民意、保留院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推动“渐进式”“绣花式”更新,以最小的干预,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共享生活空间,增加功能性设施,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嵌入新业态、增加街区活力,形成“和谐共处的共生院落”。二是提升本地居民历史文化认同。通过开展讲座、展览、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民众的知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充分肯定街区民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内生的更新动力。三是形成健康多元的社会生活网络。通过老街区功能改善、功能调整等方式优化人口布局,持续引入高端设计、文化、艺术从业人群,促进相关业态发展,将重庆历史文化街区逐步打造成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发展要凸显“绝活”。城市由历史累积而成,风貌由文化滋养而生。“山水交融、工业老城、多元文化”是重庆城市的根和魂,也是重庆城市的基因,更是重庆城市更新提升的重要特色资源。一是落实“美丽山水城市”的形态定位。重庆城市“四山、三谷、两江”的独特山水格局决定了城市更新提升要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沿用传统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手法;疏浚历史水系,修复古城门、自然驳岸、湿地、滩涂等,营造连贯的亲水空间,再现渡口、码头、阁塔等历史景观。二是利用工业遗存旧貌换新颜。挖掘工业老城的再生价值,保留具有美学价值或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构件、机械构件,挖掘工业区内的历史、故事、雕塑、壁画、标语、口号等元素,构建立体复合消费新场景,重塑现代化城市形象,激活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三是突出文化传承讲好巴渝故事。围绕重庆历史文化体系,以传统街巷、滨水绿道、山水通廊等空间为载体,设计若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线路,打造高质量的节日民俗文化产品,重塑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活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再生,进一步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带动,统筹规划,由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山、江、景、城、人”共融共生的城市风貌,实现地域特色与文化推广紧密结合。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发展要注重“融合”。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3000余年的城市发展,使重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权属复杂,文化保护传承难度较大,需要多方融合多元参与,以确保活化利用的有序推进。一是“古今融合”焕发新生机。深耕巴渝历史,准确把握重庆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充分借鉴“天人合一”的传统营城思想,寻求城市与自然的平衡,注重城市规模发展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在改造中寻找山水秩序参照,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城市更新提升。二是“学科融合”实现新高度。以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为主导,搭建集规划、设计、经济、文化、艺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城市更新提升实践平台,发挥专业人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总体把控建筑空间格局、传统建筑风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三是“资源融合”共建新家园。明确政府、社会、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妥善解决平衡公私利益、厘定保护责任、保障物权收益等关键问题;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及特征,大力培育非遗展示、院落式客栈、休闲酒吧等经济新业态,调动“能人”资源吸引艺术家、企业家、自媒体从业者等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中欧KOK体育APP下载)
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01/09/012/content_rb_311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