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关定向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师德为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3.主要目标。到2022年,形成职前职后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优化畅通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途径,普遍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全市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4.强化教师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每年对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推进教师党支部工作活动标准化、规范化。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全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加强教师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提升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每名教师党员。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5.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价值引领。高等学校要落实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责。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青年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
14.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完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校级教师发展中心,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支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访学交流。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流大学来渝办学,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加强市内外教师双向流动,加大访问学者互派力度。健全国家、市级人才发展平台,深化引才聚才用才机制,通过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为引领,实施重点人才项目,加大高级专家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支持力度。突出教书育人导向,将教育教学业绩作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必要条件,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